中心组织一线教师参加“对分课堂教学法”主题教学工作坊 返回

  • 2017-03-27
  • 00:00
  • 刘皓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吕进
        3月18-19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付红桥副主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吕进、外国语学院熊菲、数学与统计学院魏曙光、物理学院曾代敏四位老师一起参加了在重庆举行的 “对分课堂——中国原创课堂教学新方法”(以下简称“对分课堂教学法”)主题教学工作坊。
       对分课堂教学法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开始实践探索并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次工作坊由复旦大学实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刘明秋副教授和长春光华学院杜艳飞博士主讲。刘明秋副教授讲述了对分课堂教学法的基本方法、实践总结、效果分析以及发展概况。杜艳飞博士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这四种学习模式论述了对分课堂教学法的合理性与优点。一天半的培训以教学工作坊的形式来进行培训,通过讲授、内化、吸收、互动、体验的对分课堂模式进行培训设计,一天半实务操作更能让参加学习的教师系统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而且在回到学校后能立刻开始运用对分课实施教学。

       “对分课堂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随着对分课堂的探索发展,以隔堂对分为主要模式,强调“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的学习过程,其中讲授和讨论课上进行,消化吸收以作业为主,在课后完成。课堂讲授要求“精讲留白”,学生讨论以“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三个方面的同伴激励式学习方式展开,教师不再参与学生的讨论。
       在教学思想上,“对分课堂教学法”注重教学流程的改革,倡导减轻教师负担,增加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强调因材施教、过程学习等等。总体设想以降低教师工作强度、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为主要教改方向。“对分课堂教学法”设计简单,应用方便,不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也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与适应,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教学改革模式。

       与会的市内外80余名高校教师共同现场体验了“对分课堂教学法”,教师们围绕相关的教学改革实践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教学中涉及到的若干现实问题,并与主持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例如“对分课堂教学法”与翻转课堂,同伴教学法等目前教学改革的热点方向的比较,采取“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对分课堂教学法”适用的条件、范围等等。

       参会的重庆大学教师在讨论中认为当前创立“双一流”高校更需要注重教育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实效,从而为学校培养一流人才奠定更好的基础。“对分课堂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中总结梳理其优点,在为我所用中推升我校的教学发展。

延伸阅读

       2014年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学新教授,基于亲身教学实践提出了“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形式上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实质上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通过对内化吸收过程的强调,对分课堂实现了讲授法和讨论法两大教学模式的整合:讲授是为了基于独立思考的内化,而内化的成果通过社会化学习在讨论中得到展示、交流和完善,既保证了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对分课堂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主体性;有利于实现教师角色转型;有利于增强生生、师生互动交流;有利于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强调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