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决赛纪实 返回

  • 2015-11-24
  • 00:00
  • office
青年教师擂台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郭英慧:用真实案例感染学

       结构式家庭治疗是在个案社会工作中常见的治疗方式。公共管理学院的郭英慧老师在短短20分钟内,向我们介绍了结构家庭治疗的概念和常见病态家庭结构,提出了结构家庭治疗技巧中的重构,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讲解。在讲解这一技巧时,她还请同学们进行了人物角色扮演,将案例真实地展现出来,并同时进行剖析,让人觉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郭英慧的语言感染力和亲和力很突出,有评委评价说:“如果我是案主,我也会愿意郭老师来帮助我。”

       作为第一个上场比赛的老师,赛后郭英慧自我感觉时间控制上不太好。从教仅一年的她,将自己三年的社会工作经验用于课堂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用真实案例感染学生。她认为要学好《个案社会工作》这门课程,最重要的是保持对人的兴趣,愿意听别人的故事,进入他人的内心并服务于他人。

(文/岳梦  刘佳   图/房夏莲)
蒲俊杰:热爱学生是第一位
      来自新闻学院的青年教师蒲俊杰为大家带来的是“基础写作”课程,他首先介绍了基础写作课的定位和目标,然后系统地讲解了写作的“时代性”,包括“时代性”的定义、为什么要学习“时代性”和如何将“时代性”融入写作中。他认为,写作最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技法,而是能够做到“直面自己的内心”写作。
      蒲俊杰谈到比赛给他带来许多感动,一是感动于学校对青年老师和本科教学的关怀和重视,为比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二是感动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高水准的组织能力。三是感动于评委们的认真。四是感动于前来观战的老师同学给予的精神上的支持。
      蒲俊杰说,要上好一门课,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情怀,“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一池水”。另外,他认为,对一个老师而言,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热爱学生”。作为教师,他始终把“对学生的爱”放在第一位,通过爱去培养学生们的敏锐力、感受力、创造力和思辨力。           (文/韩雨柔  胡昀耕  图/房夏莲)
王旭:教学要勇于探索
      “在英语课上,他就像我们的同学一样,和我们不断地讨论问题”,这是学生朱伊琳对他的评价。在同学们的眼中,王旭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着思维的碰撞和欢声笑语。在短短的20分钟里,王旭老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展示,从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与学生探讨了“流程图”描述文本的显著特点,并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对“生殖克隆流程图”进行了正确的描述。
      在讨论环节,他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启发同学们的思维,让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答案,而不是局限于标准答案的桎梏中,以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现场的气氛非常活跃。第一次参赛的王旭,状态却比较放松,与学生交流互动也很多。他表示语言教学一定要有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老师纯粹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他认为教学要勇于探索,找到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文/张莉燕  郑宇婷  图/房夏莲)
蔡伟光:让学生乐于听,愿意讲,主动想
      建管学院蔡伟光老师针对《管理学基础》课程特点与授课对象的个性特征,提出“要用幽默、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听,愿意讲,主动想,有所获”,以此为教学理念,探索引入一些趣味性、参与性较强的教学形式,如“管理游戏”、“管理故事”、“案例导入”、“角色扮演”、“管理小品”等,让学生轻松领略管理学的奥妙。 
      从教才一年的蔡伟光教学风格显得更年轻化,他喜欢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互动。他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得到学生的认同。通过此次比赛,蔡伟光感觉收获颇多,教案设计是对此前教学的反思与提升,说课环节让他对大学课堂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学院教学组老师的指导让他体会到“名师指路”的重要性,而各位参赛教师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则让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与差距。赛后,蔡伟光感慨地说:“‘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本领,才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文/岳梦  刘佳  图/房夏莲)
殷黎明:善于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球是如何运转的?地球的深处积累着怎样的能量?这些能量对人类会造成什么影响?资环学院的殷黎明老师通过理论、实验、野外地质实习等几个环节教学,向大家讲解了岩浆的发源地,岩浆的产生、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带、与矿产资源以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令人印象深刻。
      殷黎明表示,自己参加本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是一种很好的体验,也得到了提高。他本人已经是第二次参赛了,但依然感觉兴奋,并认真作了准备。殷黎明认为,教学重要的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学生学好,教师关键是善于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韩雨柔  胡昀耕  图/房夏莲)
卢黎:让土力学课堂变得好玩又有用
     土木学院的卢黎老师讲授的是《土力学》这门课,土力学研究工程土体力学性能,是建筑地基与边坡安全的保障,为了让同学们认识到土力学的重要性,卢黎老师在讲课中列举了一些生活中没能正确运用土力学的案例,让同学们认识到土力学对房屋建设的重要性。卢黎老师采用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他事先构造出一个平面教学模型,然后让同学们利用该模型自己计算推导出相应的公式,以强化同学们对公式的理解。当卢黎老师讲完后,在场的观众席与评委席中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在场评委纷纷赞赏卢黎老师讲课的专业性与生动性,也对他表示了未来的期许。
      卢黎曾在以往相关比赛中得过二等奖,而本次参赛相较前一次,他有了更多的课堂经验。他认为,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都能听懂,同时觉得土力学好玩又有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思考能力。
(文/张莉燕  郑宇婷  图/房夏莲)
谷振宇:教与学的核心是用
      来自自动化学院的青年教师谷振宇为大家带来的是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课程,他认为,教与学的核心是用,应该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客观的分析后再提出并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讲课环节,谷振宇首先回顾了关于分类编址的教学,进而自然地引出课程内容“无分类编址”。他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形象地介绍了“路由聚合”这个概念。
      谷振宇表示,他是第二次参加比赛了,并为此认真准备了很长时间。参加这样的比赛,既可以看看别人怎么教,充分学习,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和水平。通过比赛,感觉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PPT课件的制作、内容的深度挖掘等。他希望能经常组织这样的交流和培训。
(文/梁琦  谢志宏  图/李皖)
韦玮:让创新之光照亮光电征程
      人眼如何辨别大自然中的色彩及明暗?如何感受摇曳多姿的自然美景?光电工程学院的韦玮老师在《光度学与色度学》的教学展示中,围绕着上述两个问题,从人眼结构、人眼的颜色视觉特征和颜色三要素的角度作了精彩的讲解。赛后,韦玮老师表示通过本次比赛促进了老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及借鉴,推动了教师授课能力的共同提升,收获极大。
      韦玮老师认为,学生本身是非常具有创新潜力的,但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帮助才能将其潜能开发出来。因此,一方面他通过与学生发展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不会过分拘谨,让大家获得进行创新思考的条件。另一方面,他采用各种激励方式(包括课堂创新竞赛等),让同学们掌握创新思考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深入理解专业知识。韦玮老师的思考和实践在本次比赛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他说:“应该让创新之光照亮同学们的光电征程!”
(文/谢诗慧  覃孔癸   图/李皖)
杨梦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软件学院的青年教师杨梦宁讲授了《计算机图形学》的第一章《计算机图形学概述》,将课程分为研究内容、发展历史、应用领域、当前研究动态和图形显示设备等五个小节分别论述。在20分钟的时间内,杨梦宁用大量的具体案例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解了计算机图形学的知识。
      杨梦宁以《计算机图形学》课为例谈到了他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他说,这门课程算法比较多,涉及到高数知识,学生学起来不仅很难,而且很枯燥,有畏难情绪。所以我在教学中,第一件事情是让大家觉得有意思、好玩,先让他们看到这个算法会产生什么漂亮的结果,比如刚才课上展示的漂亮的球。看到了这些之后,有些感兴趣的同学就会开始花时间钻研了。其实这个课程就这么几十个学时,要光靠老师把学生讲懂是很难的,学生要是自己不花时间去学习的话,不可能把它掌握得很好。所以一定要吸引起学生的兴趣,觉得这个东西好玩,愿意去做它,甚至以后工作都愿意从事这个行当,他才会课后去花时间,才有可能学得好。
(文/张吟吟  高相  图/李皖)
刘静: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
      机械工程原理是一门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机械学院青年教师刘静,从实际科学问题入手,提出了平面机构设计中的两大基础问题,即机构的可动和确定相对运动问题,并简明阐述了相关知识,讲解了平面机构设计的重难点问题,即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多个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说明了机构可动与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并引出了下节课的内容机构自由度计算的特殊问题。
     当记者问到刘静独具特色的PPT课件时,刘静介绍,为了制作整个课程的PPT课件,他在前辈老师已有课件的基础上,大概花了半年时间进行编写,这次讲课的内容便是选出来的其中一节。课件中的动画部分是他平时积累的成果,部分是他在网上找的,找一个动画有时需要一两个小时。他说,教学中他比较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平时喜欢待在实验室给自己充电;上课都会提前十分钟、二十分钟到,与同学们交流。
(文/梁琦  谢志宏  图/李皖)
陈立明:引导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
      材料力学是一门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的技术基础课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材料力学的出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航空航天学院的青年教师陈立明以常见的铸铁和低碳钢为例引入问题:韧性材料拉伸时为什么会出现滑移线?为什么脆性材料扭转是沿“45°”螺旋面断开?他通过对应力状态的描述,说明了微元和取单元体的原则。然后配合图片讲解了单向应力状态,二向应力状态和三向应力状态。在20分钟内,生动形象地向大家展示了材料力学的奥妙。
      陈立明说,自己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学生知道遇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思考、如何解决,例如遇到一个工程破坏,大家应该知道如何解决它。因为学习一个概念,一个学期之后可能会忘记,但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如何解决。
      陈立明认为,参赛的收获很大,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可以学习借鉴,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文/谢诗慧  覃孔癸  图/李皖)
沈启平:教学要有激情和亲和力
      “老师不好讲,学生不好学”这句话体现了《电机学》课程的难度。电气工程学院的沈启平老师使用形象的板书和生动的PPT动画将这门课程中的《同步发电机与电网的并联运行》通过并联运行的含义、并联运行的优点、并联运行的条件和投入、并联运行的方法等四个方面通俗易懂的讲解了出来。
      沈启平老师表示,参加这次教学基本功比赛,自己在教学方法,教学节奏的把握,课前备课等多方面都有很多收获。他认为学生是否喜欢一门课,老师在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老师讲得生动形象,有激情,学生也会被感染,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反之,若老师讲课没激情,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由于自己比较年轻,学生也比较喜欢与我沟通,和学生之间也有了亲和力,有利于把学生引导到课堂上面来。这样,教和学自然也就配合默契了。
(文/张吟吟  高相   图/李皖)
现场连线
 
      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经过层层选拔,目前已进入决赛阶段。举办教学基本功比赛首先是体现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是学校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周绪红校长称之为学校工作的“圆心”,要求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围着这个圆心转。举办教学基本功比赛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广大教师和学生及各方面人员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学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其次,通过教学基本功比赛这一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示范、沟通和交流,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术能力。学校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我们的老师自己不能够均衡发展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是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平台和途径。第三,通过举办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学校教务处、人事处、校工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及各学院通力合作,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全校上下营造出齐抓共管教学工作的良好氛围。最后衷心感谢参与比赛的各位评委专家和老师,并预祝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副校长杨丹教授
      我作为评审专家参加了理工组的复赛和最后的决赛,对这次大赛的总体印象是学校高度重视,从总体设计、组织实施、宣传、评审到总结等方方面面都作了精心安排,专家组工作很认真。竞赛对提高“教学基本功的认识、理解及交流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届比赛评委、通信学院院长曾孝平教授
      与往届比赛相比,作为评委的我深感本届参赛青年教师的热情、投入和进步,深受教育和启发。这体现在尊重学生、注重交流、学习资源多样化、学习评价多元过程化等。青年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温暖了我的心。
——本届比赛评委、动力学院何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