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为本’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主题工作坊在我校举行 返回

  • 2015-07-06
  • 00:00
  • office

        应重庆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邀请,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总监何淑冰博士于2015年7月2日在重庆大学举办了“倡导‘成果为本’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主题工作坊。通过网上报名,来自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警察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的近100名一线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了此次工作坊。重庆市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研究会理事长、重庆大学教务处处长易树平教授出席开幕式,重庆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彭静教授担任主持。

        在简短的开幕式上,易树平教授肯定了“成果为本”教学理念在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推进我校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帮助作用。易树平教授指出,“成果为本教学”理念即华盛顿条约中的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原则,是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2015年起实施的新的专业认证要求,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产出来证明该专业已达成华盛顿条约通用标准的12条毕业要求。何淑冰博士关于培养学生的深度认知能力和目标意识的工作坊内容,与我校周绪红校长在去年12月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观是一致的。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是何淑冰博士主题工作坊的核心内容,也是我校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路径。

        当天上午的工作坊主要围绕“成果为本教学”的理念与实作展开。香港理工大学践行多年的“成果为本”教学模式包含确定理想的学习成果,设计配合学习成果的课程、教学与评核,利用成果评估数据改善课程,搜集成果达标的数据进行成果评估等四个环节。在学习成果的确定方面,何淑冰博士主张应当改变以内容为本、侧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而改为包含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让学生从“学习”知识转为“使用”知识。在界定了理想的学习成果之后,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和评核方法也因随之进行调整以配合高层次学习成果的需要。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Interactive Lectures)、辅导课(Tutorials)、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和同伴辅导(Peer-tutoring)等方式;在评核方式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的方式包括开卷考试(Open-book exams)、反思日志(Reflective Journals)、作品集(Portfolio)等。
        下午的工作坊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深度认知能力和目标意识的学习者”展开。学生学习不够深入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难题。为了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深度认知能力的学习者,何淑冰博士向参会教师介绍了知识建构工作纸(Knowledge Building Worksheet)、提问指南(Question Asking Guide)和O-图表(O-Diagram)等三种简单实用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此外,高等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因为学生对专业教学目标及课程学习目标缺乏理解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目标意识的学习者,何淑冰博士建议教师们可以通过首选毕业生检查表(Preferred Graduates Checklist)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教学目标,还可以通过学习目标计划表(Learning Objectives Schedule)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除了丰富生动、富有实效的学习内容之外,何淑冰博士在工作坊的开展过程中采用的鼓励教师思考和参与的4T(Task学习活动,Team小组协作,Thinking思考,Talking发言)教学方法也为高校教师开展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参会教师积极参与工作坊的互动环节,就设定学习目标、应用学习工具等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并踊跃发言,与何淑冰博士开展了良好的互动与交流。有参会教师表示,如何贯彻、落实“成果为本”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需要教育观念的转变和长期不懈的努力。何淑冰博士的主题工作坊为他们点亮了一盏灯,让他们在追求卓越教学的路上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