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与教学技艺”讲座在中心成功举办 返回

  • 2014-10-26
  • 00:00
  • liheng

作者:蒋楼  编辑:李珩

        10月24日下午,重庆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中心多媒体教室主办了一场以“高校课程与教学技艺”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彭静教授主持。来自全校各学院和单位的40余位教师参加了本次讲座。主讲嘉宾西南大学高教所副所长赵伶俐教授基于课程论、教学论和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理论,将当前的高校课程类型划分为:概论性、技能性、史论性、专题性等四大类课程。她指出,上述每类课程都既有相同的教学行为技术,也各有不同的教学行为技术。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所教课程的类型,对其教学行为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把握,从而实现更加规范化和高效化的高校教学艺术。所谓“高校教学艺术”,其实就是在遵循教学行为共性和个性的基础上,教学行为的再创造与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是教学行为有效性与教学行为审美性的完美结合。然后,她通过经典的教学案例和精准、精到和精彩的现场示范教学,分别对每一类课程的教学行为技术进行了专业化的讲解和展示。她还着重强调,高校课程和高校教学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精英人才的使命和重任,教师在教学行为中展现的情感态度,也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态度。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心存作为高校教师的使命感和神圣感,要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和自己的教学活动,要把饱满的激情灌注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去,从而培养学生阳光、乐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优质的高校课程和高效的教学效果,才能生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优雅的教学艺术。同时,高校课程和高校教学也要实现从“单一思维”向“跨界思维”的观念转变。这种观念转变,其实质是课程观念和高等教育教学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所谓“跨界思维”,就是要实现人文类课程、社科类课程、理工类课程的融通,知识型教学与技能型教学的协调,理论性教学与价值性教学的统一。而且还要在学科交叉的意义上实现基础性课程、专业性课程、通识性课程的思想交融、理论对话与方法创新。总之,只有高校课程与高校教学的“跨界思维”,我们的高校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精英人才。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彭静教授指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就是一个教师成长和提升教学技能的平台,因而,促进教师成长与发展一直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育部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在教师教学发展事业上应该实现交流对话、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本次讲座的举办,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既是值此重庆大学85周年校庆期间,中心开展的有关教师教学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活动之一,也是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上互相合作与互通有无的体现。她表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为广大教师教学技艺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讲座之后,赵伶俐教授还与现场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回答了老师们提出的相关问题。老师们纷纷表示,本次讲座对于自己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技艺和提高教学效果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