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决赛纪实 返回

  • 2014-06-12
  • 00:00
  • office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老师都肩负着将知识与文明传递给下一代的使命。三尺讲台,就是为人师者的舞台。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锻炼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6月12日,重庆大学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决赛在A区主教213举行。在复赛中脱颖而出的10位来自不同学院的青年教师们同台竞技。在短短20分钟的比赛时间里,他们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在方寸间,尽显“老师”这一职业的魅力。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白晨光,副校长杨丹,教务处、人事处、校工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决赛现场。决赛同时吸引了许多师生前来观摩、交流和学习。

魏华:听课听出成就感

      狭义相对论,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的著名理论,来自物理学院的魏华老师通过flash动画模拟实验,在短短20分钟内为大家就“狭义相对论—时间膨胀”这一节作了精要而易懂的讲述。揭示了相对论与经典物理的不同之处,讲述了“时间膨胀”概念。相对论告诉我们,时间间隔是相对的,不同观察系中测量到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与所有经典物理都是不同的。

      作为第一个上场比赛的老师,比赛过后魏华笑说“现在轻松了”。五年的工作经验,让魏华对教育工作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他认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应该包括: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多样化的课堂表现形式,以及内容和逻辑的层层递进,也就是课堂设计。魏华对物理学院的王佳眉老师表达了真挚的感谢。王老师是学校大学物理的负责人,也是全国大学物理教育的佼佼者。王老师听魏华试讲了很多次,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魏华说,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王老师一样,让学生听课听出成就感,就是一种成功。

张起辉:“以化补医”

      来自化工学院的青年教师张起辉为大家带来的是有“桥梁学科”之称的药理学课程。针对学生特点,张起辉提出了“以化补医”和“病例-机理-模型”融合的教学方案,并总结了“病例”、“机理”、“口诀”、“模型”、“准则”五大学习重点环节。

      在具体授课中,他从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抑郁症,躁狂症4种常见病例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中“乙酰胆碱”这种介质,并总结了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其复杂的功用,从而让学生对下一步学习保持了高度热情。

      在赛后采访中,张起辉表示这样的比赛应该经常举行,不仅可以有助于青年教师互相交流,而且还能对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王朕思: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大足石刻的金刚塑像得到灵感,进而创造教学舞蹈“金刚力士”,艺术学院的王朕思老师用他丰富的肢体语言带领学生传承着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在有限时间里引导现场观众畅游了中国古典舞的艺术殿堂。

      王朕思是艺术学院舞蹈系的一名年轻教师。虽然还常被误认为是学生,但他已有9年的教龄了。为了能让比赛更接近真实上课的场景,王朕思还专门带来三个学生,现场指导如何表演古典舞《金刚力士》。整个过程中,王朕思将他关于舞台形象创造的教学方法贯穿其中。那就是,中国古典舞要符合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思维,并具有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特色。王朕思说,一个好的舞蹈教师也是一个好演员。他以前认为,作为老师,他只要把专业动作做好就行了,在教学的实践中他渐渐发现,好的讲解能力和文化性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舞蹈中,就是“不做形而上的教学”。在他的指导下,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选送的群舞《汉风俪影》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表演银奖。

陈毅强:口译并不难

      如何听清带韩国口音的英语,正确记录并翻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现场演讲?拥有为许多国际会议及相关领导人进行同声传译经验的陈毅强老师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堂精彩的英语口译入门课。

      陈毅强重点讲授了如何在实战中,有条理地记录下发言者的内容,即“记忆训练与逻辑笔记”训练。在演示中,他邀请了一名学生与他一起在黑板上同时听音记笔记,学生只简单记下了几个单词,而陈毅强用符号、中英文简写、分叉等方法将录音中的主要内容很好的记录下来。他以此技术性地阐述了如何有效地在有限时间内记住外语演讲者的演讲内容,从而实现口译。

      赛后采访中,当被问及学好口译最重要的是什么时,陈毅强毫不犹豫的回答道:“训练很重要。”由于口译的特点,要求必须进行大量的训练、实战,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耐力。

杨正益:有效传递信息

      “0”和“1”,看似简单的两个数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来自软件学院的杨正益老师,用准确的语言和严密的推导,一步步启发学生理解计算机运算中无符号二进制整数乘法运算原理。他通过实例和现场运算,清晰阐述了运算原理。

      在杨正益看来,有效传递信息是课堂之上最为重要的。工科学科最关键的还是讲原理,讲方法。这样的授课方式,虽不及其他学科老师上课生动,但能更快速,高效,准确的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这也是杨正益最在意的。谈到这次比赛,杨正益说,他觉得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教师交流的平台,可以让老师们主动改善教学方法。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同时,针对许多学生觉得上课枯燥的问题,杨正益认为要有针对性。首先学生要通过兴趣选择课程,而且要找到激励自己的点。其次,老师也要更好的引导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讲课。

姚纪:画的不是图,是未来

      “土木土木,又土又木”、“学土木都是‘图夫’”……在非土木专业的同学们看来,土木学子们大多都是木讷的典型工科形象。那么,作为一名教授工程制图科目的女老师,又会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课程比赛中呢?

      来自土木学院的姚纪老师注重对学生逻辑性的启发。曾在校广播站做过播音员的她,讲课时声音清脆悦耳,但在整个讲课过程中,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我主要是为了给同学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她说。制图这门学科在很多同学看来是很枯燥无味的,姚老师说:“我告诉我的学生们,他们现在不是在画图,是在为以后当建造师做准备,他们的辛苦不会白费。”在教学中,她也比较注重人格方面的影响:“除去教学方面,人格力量应该是老师最重要的素质,一个老师只有人格力量强大,才能对学生产生持续性的好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毕业的同学都和老师保持联系的原因。”

余茜:材料撑起一片天

      材料力学作为三大力学之一,其难度足以让每个学过它的人印象深刻,余茜作为土木学院讲解此门课程的老师,无论是比赛本身还是平时的课程教学,对于她来说都充满挑战。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她简单的介绍了建筑物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引出材料力学的重要性。在讲课过程中,她并没有做太多的板书,多以PPT展示的方式带过。她直言参加这次比赛更多的是为了能学习经验,想借此次比赛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对于自己讲课的不足,她有清晰的认识:“我平时细节注重得不够,板书也不是很好,普通话也是需要改进的。”面对材料力学课程难度,余老师解释道:“不是课程本身难,是很难临时突击,平时认真学习了就不会感觉到难了。”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余老师比较注重对于知识的熟料程度的提高,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有上课灵活性的掌握。这也是她对老师教学基本功的认识。对于自己此次比赛的表现,她觉得不是很满意,“有些小紧张,感觉没有我在学院时比赛表现得好。”

袁刚:测控改变生活

      测控作为一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的学科,在教学方面,袁刚老师注重对学生工科思维的培养,以问题为牵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他看来,一名教师的基本功至少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能准确传授知识,能组织学生应用知识,能创造教学资源。袁老师说:“很多科目的原理是不变的,但是知识是变的,知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更新,处理的问题也会变得不一样,更新知识显得尤其重要。”除了做好以上三点之外,他在平时的教学方面,还特别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在改变学生,学生同时也在影响老师。老师要依据学生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测控作为一门工科课程,难免有枯燥的理论。面临这样的问题,袁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多增加互动环节,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袁敏:精读传统文本

      在一连3个工科老师的现场演示之后,高研院青年教师袁敏带来的《昭明文选》精读课则不由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让人仿佛徜徉在那温文尔雅、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之中。

      当一篇繁体竖排的《文赋》呈现在手中时,让人顿感眼前一亮。袁敏以其优雅的讲课风格为大家细致解读了西晋陆机写的《文赋》。从其作者所处的朝不保夕的时代背景、追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创作动机,再到其不同版本类型和校勘方式,最后到《文赋•序》文本精读中出现的“避讳”现象,一一进行了细致解读,如文中“恒”缺末笔很可能是因为南宋刻本《文选》需避讳宋真宗赵恒的名字。让人享受了一场如沐春风的传统文化之旅。

      在赛后采访中,袁敏表示这样的比赛应该多举行,因为它可以为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不同技巧、风格、知识的交流与分享,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很多的启发,从而创造出许多新的且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们更好地接受知识。

徐健:热量传导的学问

     热量传导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之一,但是热量是从哪个方向传导的?热量在传导的过程中会损失多少?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能从徐健老师的课程中找到答案。

      徐健老师面相方正,讲课时表情严肃,俨然一名典型的工科老师的形象。在课程讲解中,他主要介绍了传导传热方程在稳态下的推导。作为一名工科教师,徐健老师很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作业布置为例,徐老师会让学生自己假设条件,然后根据自己假设的挑战做出解答,这样不仅仅培养了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锻炼他们自主获取知识的技能。

      比赛结束后,经过评委专家的认真讨论,严格按照比赛规则,由全国教学名师曾孝平评委宣布结果,张起辉、陈毅强、姚纪、王朕思、徐健等5名老师获得一等奖。(摄影:刘天宇)

来源:重庆大学新闻网